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祂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加福音6:12-13)
章台生牧師註:四本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都記載了耶穌如何揀選、訓練並差派十二使徒的事蹟,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實卻是有脈絡可尋。尤其是將門徒 (disciples) 提升為使徒 (apostles),更看出耶穌的用心良苦。
這段經文中,路加除了記載耶穌挑選十二門徒,指定他們為使徒,更道出兩個重點,一明一暗:明的重點是耶穌整夜禱告神,足見決定使徒這件事茲事體大,他必須在禱告中與聖父靈交,並為即將揀選的十二使徒禱告。
暗的重點出在「那時」二字上。如果細看路加福音第六章一至十一節可以發現,路加紀錄了有關安息日主耶穌執行醫治事工,惹怒了文士和法利賽人的事。會堂有個人右手枯乾了,「文士和法利賽人窺探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祂。」(v 7)
當時,耶穌在眾目睽睽之下,令那病人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v 10) 路加接著就紀錄了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反應:「他們就滿心大怒,彼此商議,怎樣對付耶穌。」(v 11) 這是一個關鍵點,神學家解釋,路加在接下來的十二節所說的「那時」,並不是指某個特定的時刻或某一天,而是指一段時間。新美國標準版 (NASB) 就翻譯成 in these days (在這些日子裡) 。
哪一段時間?哪些日子裡呢?神學家麥約翰認為,路加說的「那時」,乃「耶穌服事中一個很特別的階段,也是反對他的勢力最高漲的時期」。
馬太福音描述「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12:14) 馬可福音甚至記載「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3:6) 可見得他們對於耶穌的仇恨和憤怒已經高漲到非要置他於死地不可的地步。
耶穌知道事不宜遲,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揀選十二門徒,提升他們為使徒,親自帶領他們服事,在重重殺機中創造了轉機。